top of page

腸癌篩查大便隱血 VS 大腸鏡 【腸胃肝臟科專科 許祖紳醫生】

本港自2016年起推行大腸癌篩查,政府免費為市民提供大便隱血測試,至2020年更全面實施,現時所有50至75歲市民都可參加。若測試結果為陽性,政府會再資助病人接受大腸鏡檢查,若結果是陰性則可兩年後再做大便隱血測試。既然如此,若直接推行大腸鏡篩查,是否更具效益呢?我們請來腸胃肝臟科專科許祖紳醫生解說。


腸胃肝臟科專科許祖紳醫生表示,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字,2019年大腸癌發病數字排行第二,僅次於肺癌。「至於發現時的期數,第三和第四期合共佔了一半,而在較後期數發現的腸癌,病人五年生存率遠比早期發現為低。康復機會也一樣,早期大腸癌有超過九成機會康復,中期大約七成,而發現時已屬第四期、出現擴散的腸癌,康復機會更低。」


所以,近年世界不同地方都有大腸癌篩查計劃,希望及早發現腸癌,增加病人存活機會。

「大腸癌最特別的地方,是其他癌症我們一般只期望盡早發現、盡早治療,但對於大腸癌,我們的目標會更高一點——希望可以預防它發生。」許醫生說,「怎樣可做到預防呢?其實大腸癌通常都是由大腸瘜肉逐步變成的,由正常的大腸內膜變成瘜肉再變成癌症,可能需要十年的時間,即是說當中其實有很大的空間,在病人還沒有症狀、瘜肉未變成癌症之前,如果能發現瘜肉並將它摘除,便能防止瘜肉變成癌症,等於預防了大腸癌的發生。」


大腸癌篩查方法有兩種:大便隱血測試,及大腸鏡檢查,哪種更能達至預防的效果呢?


許醫生表示,2012年美國在這方面進行了一個十分具影響力的研究,研究對象為50至69歲,分成兩組,每組病人均有二萬六千多人。第一組病人直接做大腸鏡檢查,第二組就如本港現在推行的篩查一樣,接受大便隱血測試,陽性的話再轉介做大腸鏡檢查。這研究有幾個十分重要的發現:


參與率方面,研究發覺即使免費提供大腸鏡檢查,並不會特別受歡迎,「病人可能覺得檢查前要洗腸等太麻煩,或擔心檢查的風險,所以即使由政府免費提供,研究顯示參與率也只有24%,反而大便隱血測試的參與率就明顯較高。」


當隱血測試結果顯示陽性,有87%的病人願意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,由此可見大腸癌篩查若以大便隱血作為入門,市民的參與率會比直接提供大腸鏡檢查更高。


直接做大腸鏡篩查,和先做大便隱血測試比較,後者最終要做大腸鏡檢查的人數可大大減少,因為大便隱血測試結果呈陰性的病人就不需即時做大腸鏡檢查。


無論做大便隱血測試或直接做大腸鏡篩查,最終發現腸癌個案的比率是相近的,甚至發現時的期數分佈也相若。


「總括來說,本港現時推行大便隱血測試作為大腸癌篩查,的確有不少好處。而更正面的是,無論以哪種方法作篩查,最終都有相當高的比率可在較早期發現大腸癌,對於最終的治療效果有很大幫助。」許醫生說。


但大便隱血測試也有一個盲點:發現大腸瘜肉的機會,不及大腸鏡檢查。至於市民應如何選擇,應視個別情況而定,病人可諮詢自己的家庭醫生或腸胃肝臟科醫生。


「其中一個考慮的重點,是病人的大腸癌風險因素,包括年紀愈大風險愈高,男性風險較女性為高,家族有大腸癌病史,吸煙或曾經吸煙,肥胖等。根據以上因素評分,就可以界定一位人士是否屬於高風險。一般建議,風險愈高的人士,愈值得考慮直接做大腸鏡檢查作為篩查。而現在也有一些新方法,可跳過大便隱血測試或大腸鏡檢查發現腸癌,包括直接在糞便中檢測癌細胞基因,或檢查腸道微生態,但後者仍較新,有待更多驗證。其他方法還包括大腸電腦掃描、膠囊內窺鏡等,但成本均比較昂貴,現階段未必適合作為腸癌的篩查方法。」許醫生補充。


腸胃肝臟科專科 許祖紳醫生


​關於我們

香港醫療站的創主是希望建立一個全新的網上平台,為香港市民提供最新最全面的醫學資訊。

 HKMED
  • Facebook Basic Black
  • Black Instagram Icon
  • Black Twitter Icon

Join our mailing list

Never miss an update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