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main content

醫療新領域:同理心 (刊登於 AM730)

276月 2019

醫療新領域:同理心 (刊登於 AM730)

胡志遠醫生

中大醫科課程中,溝通技巧佔一個很重要的部分。在醫科生的畢業臨床考試中,專業溝通表現的成績佔比高達百分之二十五,所以每星期在威爾斯親王醫院門診的Final Year教學,我也集中在這個課題上。

究竟應怎樣教授溝通技巧?我從培養同理心(Empathy)開始。

一個長期病患的少女在訴說自己經歷時,開始哭泣不停,「宅男」同學頓時手足無措,我便問他:「如果她是你的女朋友,你會怎辦?」一個糖尿病人不肯戒囗,但又埋怨醫生不能為他好好控制糖尿病,我會問:「如果他是你的未來外父,你會怎辦?」(如果是問自己父親,恐怕會引發醫療糾紛)。

跟某保險公司談到內鏡檢查服務,對方建議將所有大腸內鏡一律標準化為以門診或日間形式進行,以避免不必要的住院賠償。我便問他們:「將心比己,如果病人是你的母親,行動不便,你希望看到她喝了四公升洗腸藥水,然後冒著失禁的風險,舟車勞頓撲去日間內鏡中心嗎?」

在管理上,同理心也同樣重要。很多研究發現,具同理心的管理人員較能得到下屬和上司的信任,工作成效也較為顯著。很多成功的企業,也不難看到他們運用同理心,了解和回應顧客和市場的需要,令公司茁壯成長。

推動醫療改革,是一個帶領醫療界,以至整個社會離開「舒適區」(Comfort Zone)的過程。過程中願景和策略固然是必不可少;用同理心去了解和照顧持份者的感受,也是改革成功的關鍵。

同樣地,一個社會在紛爭中能否安然度過,需要的並不是堅持己見,各自表述。更重要的是,以同理心去凝聚各方,化解矛盾,共同找尋出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