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main content

醫策縱橫:修補

105月 2022

醫策縱橫:修補

馮康醫生信報

想當年(1999年),哈佛大學蕭慶倫教授領導他的專家小組應政府邀請,分析醫療體制狀況,提供醫護改革建議。我和蕭教授有過討論:他認為隨着人口老化,香港以政府稅收提供資源及公立醫院為主導的醫療體制,很難長久持續下去。我當時認為以政府開支提供總額預算,只要經濟持續增長,公營服務的可持續性應該不是問題。

轉眼20年,我們的醫療總開支,由當年的683億,增加到2019/20年的1896億,減除通脹,以2019年價格計算,增加了2.6倍,醫療開支佔GDP的比例,由5.3%增加至6.8%。其中過去10年,增長快速,尤其是政府投入到公營醫療服務的開支,以2019年價格計算,平均每年增幅6.3%,超過私營服務的4.3%。目前,公營醫療服務佔醫療總開支的53%。政府對公營醫療服務的大量投入,似乎真的看不到可持續性的問題,蕭教授是否錯了?

蕭教授撰寫哈佛專家小組報告時,醫管局推行公立醫院的管理改革,正如日中天。首任主席鍾士元先生屢作豪語:「我們的成功會令自己變成受害者。」但蕭教授認為管理改革遲早會去到瓶頸,不解決體制上結構性問題,即使有政府不斷的資源投入,始終不足以長遠應付人口老化需求及市民對質素的要求。從近年醫管局面對的困局來看,及經過新冠第五波,我不能不認同蕭教授的論據。把時間再推前一點,由1993年「彩虹報告」開始,歷任政府發表一份又一份醫療改革報告,提出不少融資改革方案。表中是所有報告曾提出過的建議。

這些建議之中,市民都拒絕任何帶強制性的計劃。剩下來的,包括政府資助改革、使用者費用改革、自願醫保,都不過是在運行中的雙軌制度上修修補補,漣漪過後,見不到有什麼效果。殖民政府留下來的雙軌制,有着基本的結構性缺陷,不是政府起更多的醫院,增加更多的病床,投入更多的公帑,就可以解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