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至主內容

功能性腸胃病

腸易激綜合症

功能性腸胃病腸易激綜合症

 

「腸易激綜合症」(亦稱「大腸易激症」,或一般人稱「腸敏感」,英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(IBS))是腸臟功能紊亂、失調或腸道過敏所引起的症狀之統稱。患者需符合以下情況:

1. 腹痛、腹脹或腹部不適的情況通常會在排便後得到一定的紓緩
2. 腹痛、腹脹或腹部不適時,大便次數會增加或減少,或大便會變得過硬或稀爛。

一般人偶然也會有以上情況,但若症狀頻密(達每月三次或以上)或症狀影響日常生活,接受大腸內視鏡檢查卻找不到原因,你便有可能患上「腸易激綜合症」。

「腸易激綜合症」的成因

醫學界還未完全明白其成因,但一般跟個人的生活方式有關,例如飲食習慣、壓力、睡眠失調、情緒影響等。亦有研究指出,曾經患過嚴重的急性腸胃炎、性格容易緊張,或曾在兒時被傷害或侵犯的人,較容易患上此症。


有很多醫學研究均指出「腸易激綜合症」的症狀出現並沒有一個單一原因。腸道動カ過快或過慢、痛覺敏感度提升、大腦處理腸藏訊息的紊亂、遺傳因素、環境影響、心理因素等,都跟「腸易激綜合症」有不同程度的關係,而固中關係亦因人而異。

常見症狀
  • 腹痛、腹脹
  • 肚瀉、便秘
  • 感到排便不清
  • 大便過硬或呈水狀、或大便時有黏液排出等
「腸易激綜合症」檢查

我們建議患者在開始藥物療程前先進行大腸內視鏡(俗稱「大腸鏡」)檢查。 內視鏡檢查是確診「腸易激綜合症」的其中一個要求。由於腹部病徵亦可能源自下消化道的嚴重疾病,如大腸癌、腸臟慢性發炎(如克隆氏症)等,內視鏡檢查則能夠排除這些嚴重疾病的可能性。若檢查結果正常,患者便有很大機會患上「腸易激綜合症」。

「腸易激綜合症」的分類

根據2006年美國腸胃科學會羅馬三診斷標準(Rome III criteria),此症可分為4種類型,患者亦可能會隨時間而改變類型。

  1. 肚瀉型:大部份時間的大便都呈糊狀,甚至水狀,卻絕少有大便過硬的情況。
  2. 便秘型:大部份時間的大便過硬,或大便太乾,卻絕少有大便稀爛的情況。
  3. 混合型:有時大便稀爛,亦有時會大便過硬。兩者可能交替出現。
  4. 無法分類型:大便大致正常,甚少出現大便過硬或稀爛的情況。

 
「腸易激綜合症」的患者可能會隨著時間而改變類型。有一項外國的研究顯示,有75%的患者在一年內改變類型,而三成患者亦於一年內從肚瀉型轉成便秘型或從便秘型轉成肚瀉型。

「腸易激綜合症」的治療

治療「腸易激綜合症」的目的主要為緩和病徵,減少腹部不適對患者日常生活的影響,而不是把病治癒。事實上,現時所處方的藥物皆是以針對個別症狀為主的,例如當患者有腹痛和肚瀉時,醫生會處方止肚痛及止瀉藥等。因此,同是「腸易激綜合症」的患者,獲醫生的處方可能不同。

治療「腸易激綜合症」的藥物主要是以針對個別症狀為主,大致上可分為以下幾類:

  • 腸胃抽搐藥(Antispasmodic):減少腸藏的強力抽搐活動,適合腹痛或會「腸抽筋」的患者。
  • 止瀉藥(Antidiarrheal):減慢腸藏蠕動,預防肚瀉。此藥適合經常肚瀉,或因需要經常上厠所而影響日常生活之患者服用。
  • 瀉藥(Laxative):促進腸藏蠕動,令大便更易排出,適合便秘患者。

患者可以於病徵發作或影響生活時按醫生指示服用藥物。這些藥物對預防「腸易激綜合症」的症狀較為有效。但對治療突發的症狀,效果便不太顯著。若病人需要長期或同時需要服用其他藥物,則必須按照醫生的指示及進行覆診,以監測病情。

腸易激綜合症/ 腸胃炎/ 大腸癌的比較
 腸易激綜合症腸胃炎大腸癌痔瘡
症狀
(可能出現,
但不包括所有)*

腹痛、腹脹、肚瀉、便秘、感到排便不清、大便過硬或呈水狀、或大便時有黏液排出等

 

 腹痛、腹脹、肚瀉、大便呈水狀

 黑色稀爛大便、大便帶血、體重突然下降,或所有「腸易激綜合症」症狀,或沒有任何症狀

 

 大便帶血、排便時肛門感痛楚
特有症狀
 

 症狀在排便後紓緩、多在緊張時發作

 

 發生次數不多、跟進食不潔食物有關 黑色稀爛大便、體重突然下降 大便帶鮮血
通常的患病年齡
 
 由5、6歲至老年任何年齡50歲以上30歲以上
成因
 
 腸臟功能紊亂 細菌或病毒感染 腸內細胞變異,形成惡性腫瘤

 肛門微血管組織過度充血及擴張

 

確診的檢查
 

 大腸內視鏡,而檢查結果正常

 

 大便種菌呈陽性反應 大腸內視鏡,而檢查結果發現腫瘤 探肛檢查
急/慢性
 
 慢性 急性 慢性 慢性

早期「大腸癌」症狀並不明顯,甚至與「腸易激綜合症」相似。如以上任何症狀於50歲後才出現,或家族成員有腸癌的歷史,便必須及早作大腸內視鏡檢查。

對患者生活質素的影響

「腸易激綜合症」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可以造成很大的影響。患者隨了要承受經常腹痛或腹脹等不適外,患者可能因排便問題所而影響エ作和社交,甚至因此不敢外出或旅行。此種種不適可能會影響患者的睡眠,而患者亦往往會特別注意自己的飲食。

肚瀉型患者可能一天耍上幾次廁所,令日常生活大受影響。當經常排出稀爛的大便時,患者便感到自己無法吸收食物的營養而身體虛弱(這其實是誤解)。嚴重的患者會害怕外出,而在外出時總會留意附近的廁所位置。在緊張時,例如考試前夕、第一天上班、要上台演講、趕車等,患者都會有必需馬上排便的感覺,嚴重者甚至會因未能及時找到洗手間而失禁。

便秘型患者通常要最少幾天才排便一次。由於大便在腸內時間長,因此大便會很乾而難以排出,或排便時肛門會疼痛甚至輕微出血。此類患者會經常為無法順利排便而感到困擾,或檐心腹部隆起會影響外觀。當難得有便意時,患者亦會希望能第一時間找到廁所。

而混合型或無法分類型患者,隨了可能出現以上情況外,亦會因為排便模式或感覺經常改變而感到不受控制。

  1. 我經常肚痛、肚脹、便秘或肚瀉,大腸內視鏡檢查結果正常,為甚麼會是患上了「腸易激綜合症」?
    這是很普遍的現象,也是「腸易激綜合症」的特點。由於「腸易激綜合症」並非由任何嚴重的疾病如腸腸臟發炎、潰瘍、癌症或其他疾病所引起,因此在檢查中找不到原因是意料中事。事實上,當知道患者的腹部不適並非源於其他疾病時,醫護人員便可以針對患者的「腸易激綜合症」開始治療。
    有多項醫學研究均顯示「腸易激綜合症」跟情緒或情緒病的關係非常密切。而在2006年進行的「香港人腸胃及情緒健康問題調查」電話調查亦發現,在可能患有「腸易激綜合症」的人中,同時有「經常焦慮症」症狀的機會比一般人大5.8倍。因此,情緒病很可能是引致種種腹部不適的原因。

  2. 「腸易激綜合症」等如「腸胃炎」嗎?
    「腸易激綜合症」不等如「腸胃炎」。「腸胃炎」是因細菌或病毒感染(例如進食了不潔食物)的急性病,可以抗生素治療或讓患者自行康復。
    「腸易激綜合症」則是腸臟功能紊亂的慢性病,並非由細菌感染。「腸胃炎」發生的次數應該很少,通常一年兩、三次。若患者的症狀並非因進食了不潔食物引起, 或同吃相同食物的家人朋友都沒有不適,而且次數較頻密,則很大機會是由「腸易激綜合症」引起的。
  3. 醫生說我的大腸內視鏡檢查結果一切正常,但又說我患了「腸易激綜合症」,這是怎麼一回事?
    這其實是預期中的結果,因為「腸易激綜合症」的其中一個要求是大腸內視鏡檢查結果正常。「腸易激綜合症」是腸臟功能紊亂或失調所引起的症狀的統稱,內視鏡檢查的目的只為排除患者有大腸癌、腸臟慢性發炎等嚴重疾病,而不能評估患者的腸臟功能。
  4. 我的大腸內視鏡檢查反映腸內有「瘜肉」,跟「腸易激綜合症」有什麼關係?
    腸瘜肉是指在大腸平滑的內壁上有凸出的組織,體積由幾毫米至幾厘米不等。腸瘜肉是一個常見的現象,但暫時未有證據顯示它跟「腸易激綜合症」的腹痛或腹部不適等有任何關係。雖然腸瘜肉可能是大腸癌的前期,但並非所有腸瘜肉最後都會變成大腸癌。
    在一般情況下,當在進行大腸內視鏡檢查時發現腸瘜肉,醫生都會立即以活鉗取出瘜肉作切片化驗。沒有病變而體積不大於一厘米的瘜肉對患者是沒有影響的,而且瘜肉本身亦不會令患者有腹痛、便秘或肚瀉等症狀。腸瘜肉在取出後,患者亦毋需接受任何治療。
  5. 「腸易激綜合症」會慢慢惡化,並引致大腸癌或其他疾病嗎?
    醫學界暫時未有證據指出「腸易激綜合症」會惡化並引致其他嚴重疾病。「腸易激綜合症」一般只會使患者感到不適,不會直接影響身體健康。
  6. 「腸易激綜合症」跟情緒或情緒病有關嗎?
    很多研究都證實兩者是有關的。一般人在受壓或緊張時也容易會腸胃不適,因此,「腸易激綜合症」患者的病情亦可能會受患者的生活壓力或情緒所影響。有一部份患者甚至同時患上情緒病如「經常焦慮症」等,而患有情緒病的人亦較容易患上「腸易激綜合症」。
    2006年進行的「香港人腸胃及情緒健康問題調查」電話普查結果顯示,在有「腸易激綜合症」症狀的患者中,超過一成半受訪者可能患上「經常焦慮症」;而在可能患上「經常焦慮症」的患者中,則有超過兩成受訪者同時有「腸易激綜合症」症狀。
  7. 「腸易激綜合症」可以根治嗎?
    「腸易激綜合症」是腸臟功能紊亂、失調或腸道過敏所引起的症狀,醫學界暫時仍沒有方法能根治此症,但透過服用藥物可減輕症狀。
  8. 除了藥物外,還可以做甚麼來控制病情?需要戒口嗎?
    「腸易激綜合症」患者應避免進食刺激性或油膩食物。其他見議如減少抽煙、喝酒及吃酸性食物等則未有確實的證據顯示能減輕「腸易激綜合症」症狀,效果亦因人而異。若患者有焦慮或憂鬱症狀,亦適宜尋求專業輔導。有很多研究均顯示,當情緒病得到控制,患者的腸胃症狀亦會減輕。此外,培養健康的飲食習慣及人生觀、適當地紓緩壓力及緊張情緒等,都能幫助減輕「腸易激綜合症」症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