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main content

健康資訊 專題文章

308月 2019

腦有所醫:從「程至美」到「YT」(刊登於蘋果日報)

黃海東醫生蘋果日報

2019 年 8 月 30 日
黃海東——中大醫務中心神經外科專科醫生
腦有所醫:從「程至美」到「YT」(刊登於蘋果日報)

最近有機會在話題電視劇《白色強人》中擔當其中一位顧問醫生,為部份神經外科手術的拍攝作技術指導,真心讚賞拍攝團隊的專業認真,無論是工作人員或道具都一絲不苟。此劇令我回憶起另一電視劇《妙手仁心》,劇中主角神經外科醫生「程至美」和今天的「YT」,同樣引發觀眾熱烈討論。

當年劇集播出時,我剛剛開始接觸神經外科訓練,被腦神經科的神秘面紗深深吸引:見到年輕人因為一次車禍腦傷而性格突變,又或是半身偏癱的病人手術後重新康復,凡此種種,當時都是一知半解。二十年前互聯網並不盛行,要找資料只能求教於前輩,又或是在圖書館內翻查至深夜,期望自己將來也能成為一位獨當一面的神經外科醫生。還記得以前沒有人討論工時這回事,「On-call36 小時」更只是家常便飯!那時很多人以為醫生放工後都會去蘭桂坊「happy hour」,其實真正的生活是下班時已經七八點,回家就累得倒頭大睡!不過正是因為這種密集式的工作及訓練,促使自己能夠掌握神經外科的複雜知識及技術。

無疑,《白色強人》不論在拍攝手法及資料準確度上,都比以前有明顯的進步。劇集內「YT」的角色更貼近現實,也與我以前在醫管局任職副部門主管時的工作性質相似,除了要負責行政管理工作,也要監察團隊的醫療質素,教導初級醫生醫學知識,工作固然繁重,但極具挑戰性。匆匆二十年的光景轉眼已過,自己也從一個少不更事的初級醫生,成為神經外科專科醫生。在不斷鑽研新的知識及技術期間,可謂苦樂共融,而能夠為病人紓解痛苦,正是推動每位醫生努力不懈的最大原動力。

過去二十年科技迅速發展,神經外科領域上的知識、技術及設備也有着很大改進。譬如清醒開顱手術,大家可能在報章或電視上都有見過,感覺十分駭人,但其實現在已是常規的安全手術,對保存腦部功能有很大幫助。腦部中風曾經是最常見的致命危疾,就算保住性命也會導致嚴重傷殘,生活不能自理。但隨着介入治療的技術發展,只要發現及時,有一半病人可以把血管再次打通,大大減少中風後所引致的嚴重傷殘或性命危險;攝影鏡頭的進步,也令內窺鏡微創手術發展神速,現在很多顱底腫瘤,都可以經鼻腔或匙孔開口就能完成,不需經過傳統的開顱手術,減少對腦部創傷的同時,亦加快痊癒的速度。電腦導航及術中監察技術,經已被廣泛採用,大大增加手術位置的準確度及安全性,減少因定位誤差而導致的神經傷害;微創手術的盛行,也令脊椎退化病人,如頸腰椎椎間盤突出所引致的手腳麻痛、乏力,坐骨神經痛等,得到更安全及快捷的治理;有些以往的不治之症,譬如柏金遜病、腦癇症,當藥物治療已經失效或產生太多副作用時,腦部手術也可以派上用場。甚至兒童先天性失聰,也可以靠腦部電極植入手術,改善功能及生活質素。神經外科最引人入勝之處,在於不斷有新的知識及技術推陳出新,在往後的篇幅裏,我會逐一和大家分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