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资讯 专题文章
159月 2025
医路同行:「蛋蛋」失踪了! (刊登于明报)
缪蔚章医生明报
2025 年 9 月 15 日
缪蔚章医生——香港中文大学医院小儿外科专科医生
医路同行:「蛋蛋」失踪了!(刊登于明报)
10岁的睿睿(化名)上小学5年级常识课,学了青春期的生理变化,回家后洗澡时特别留意自己的身体。他骇然发现:怎么一颗「蛋蛋」(睾丸)不见了?虽然他顿感尴尬,但还是勇敢地告诉了家人,再由爸爸妈妈带他向小儿外科专科医生求诊。
隐睾症 睾丸未能下降至正确位置
隐睾症(undescended testis)是先天疾病,指睾丸在发展过程中,未能正常下降至正确位置,停留在腹腔、腹股沟或阴囊上方。在本港完善医疗体制下,一般在港出生的男婴,若患有隐睾症,不论在出世时,还是在0至2岁的母婴健康院例行检查中都会被发现,继而被转介和建议接受进一步治疗,少有「漏网之鱼」。
回缩性睾丸 紧张、寒冷把睾丸拉高
假若睾丸在出生后已证实曾出现在阴囊底部,即正常下降过程已经完成,日后位置即使再有变化,都不能称之为隐睾症,此情况可能属回缩性睾丸。
回缩性睾丸(又名伸缩性睾丸,retractile testis)是一个后天问题,常见于青春期前的男孩。主要成因是由于提睾肌太敏感,容易在紧张、焦虑、寒冷、触动时候收缩,把睾丸拉高。
临床检查时,医生若能轻易地把睾丸拉低至阴囊底部,放手后能维持一段时间,不会马上回缩至高位;加上睾丸大小正常,没有萎缩,一般毋须急于考虑手术,八、九成以上患者只需观察治疗。
在正常情况下,随着男孩长大、长高,睾丸上方的精索(spermatic cord)亦会按比例增长,达到睾丸继续轻松地垂到阴囊底部的效果。少数出现回缩性睾丸的患者会因为长期受到提睾肌的抗衡,精索按比例增长的能力受到抑制,故此慢慢演变成获得性隐睾(又名睾丸上升,ascending testis),令原本已降至阴囊底部的睾丸重新被拉高。由于孩子5、6岁以后,大多都开始自行洗澡,家长未必可及时察觉问题。上述个案中的睿睿能自行发现问题属于少数,其余大多数患者皆是接受卫生署学生健康服务的例行检查时发现。
睾丸发育不健全 或需手术固定位置
睿睿接受临床检查时,医生发现右边睾丸正常,但左边睾丸位置很高。医生尝试把睾丸拉低至阴囊底部,但拉扯力很大,而且一旦放手,睾丸便弹回高位。虽然左边睾丸尚未完全萎缩,但明显较右边细小,发育不健全,因此无法只作观察治疗。医生建议及早为睿睿做睾丸固定术,让睾丸停留在阴囊最佳位置,有利睾丸健康成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