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ealth Sharing Feature Articles
15Sep 2025
醫路同行:「蛋蛋」失蹤了! (刊登於明報) (Only available in Chinese)
Dr MOU Wai CheungMing Pao
2025 年 9 月 15 日
繆蔚章醫生——香港中文大學醫院小兒外科專科醫生
醫路同行:「蛋蛋」失蹤了!(刊登於明報)
10歲的睿睿(化名)上小學5年級常識課,學了青春期的生理變化,回家後洗澡時特別留意自己的身體。他駭然發現:怎麼一顆「蛋蛋」(睾丸)不見了?雖然他頓感尷尬,但還是勇敢地告訴了家人,再由爸爸媽媽帶他向小兒外科專科醫生求診。
隱睾症 睾丸未能下降至正確位置
隱睾症(undescended testis)是先天疾病,指睾丸在發展過程中,未能正常下降至正確位置,停留在腹腔、腹股溝或陰囊上方。在本港完善醫療體制下,一般在港出生的男嬰,若患有隱睾症,不論在出世時,還是在0至2歲的母嬰健康院例行檢查中都會被發現,繼而被轉介和建議接受進一步治療,少有「漏網之魚」。
回縮性睾丸 緊張、寒冷把睾丸拉高
假若睾丸在出生後已證實曾出現在陰囊底部,即正常下降過程已經完成,日後位置即使再有變化,都不能稱之為隱睾症,此情况可能屬回縮性睾丸。
回縮性睾丸(又名伸縮性睾丸,retractile testis)是一個後天問題,常見於青春期前的男孩。主要成因是由於提睾肌太敏感,容易在緊張、焦慮、寒冷、觸動時候收縮,把睾丸拉高。
臨牀檢查時,醫生若能輕易地把睾丸拉低至陰囊底部,放手後能維持一段時間,不會馬上回縮至高位;加上睾丸大小正常,沒有萎縮,一般毋須急於考慮手術,八、九成以上患者只需觀察治療。
在正常情况下,隨着男孩長大、長高,睾丸上方的精索(spermatic cord)亦會按比例增長,達到睾丸繼續輕鬆地垂到陰囊底部的效果。少數出現回縮性睾丸的患者會因為長期受到提睾肌的抗衡,精索按比例增長的能力受到抑制,故此慢慢演變成獲得性隱睾(又名睾丸上升,ascending testis),令原本已降至陰囊底部的睾丸重新被拉高。由於孩子5、6歲以後,大多都開始自行洗澡,家長未必可及時察覺問題。上述個案中的睿睿能自行發現問題屬於少數,其餘大多數患者皆是接受衛生署學生健康服務的例行檢查時發現。
睾丸發育不健全 或需手術固定位置
睿睿接受臨牀檢查時,醫生發現右邊睾丸正常,但左邊睾丸位置很高。醫生嘗試把睾丸拉低至陰囊底部,但拉扯力很大,而且一旦放手,睾丸便彈回高位。雖然左邊睾丸尚未完全萎縮,但明顯較右邊細小,發育不健全,因此無法只作觀察治療。醫生建議及早為睿睿做睾丸固定術,讓睾丸停留在陰囊最佳位置,有利睾丸健康成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