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main content

特别公布

医策纵横:协作

028月 2022

医策纵横:协作

冯康医生信报

香港已经连续超过一星期,每日新冠病毒的确诊数字超过4000宗了。卢宠茂局长接过领导抗疫的大棒,立即提出要加强「精准」抗疫,并且未雨绸缪,促使私家医院及早调拨病床、支援医管局、接收非新冠病人、减轻公立医院的压力、纾缓疫情对非新冠病人的影响。

这一次公私营协作抗疫,承接第五波的经验,以医院所在的地理位置为基础,考虑到不同私家医院的承担能力,由医管局各联网与联系的私家医院直接沟通,确定各私家医院可以接受的病人及病人转介的流程,协商互动,齐心一致,体现出真正的伙伴精神,令人鼓舞。

疫情下逼出来的协作伙伴,绕过一切官僚程序,医管局以统一价格,补偿各私家医院的成本开支。做法上和推行多年的「公私营协作计划」有很大的分别。一般的「公私营协作计划」,要经过招标采购程序,说是公平竞争,但却欠缺透明度。更基本的问题是,医疗服务不是一般商品,不存在真正的市场。协作伙伴需要长时间建立互信与运作上的默契,保障医疗质素外,还要促进市民个人及群体的健康。这不能简单以商品交易的模式解决。

去年底,团结香港基金发表由杨永强教授领导的研究报告,主张政府以「策略采购」模式,向公私营医疗服务的提供者为市民采购服务。所谓「策略」,就是根据市民的健康需要,有重点,分优次,计成效,然后进行采购。「策略采购」的理论和实践,近年来在世界衞生组织倡议下,在不同的医疗体制大行其道。我始终觉得,简单把医疗服务商品化,不能解决有效分配医疗资源的问题。持续超过两年的新冠病毒疫情,更加突显「策略采购」的策略性局限。

疫情下逼出来的协作,给我们反思的机会:怎样把这次的公私营协作,推动建立公私营服务提供者长远的伙伴关系,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,各司其职,运用多元化机制,有效配置资源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