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至主内容

健康资讯 专题文章

077月 2025

医路同行:中暑≠怕热 不及时处理攞命

梁子恒医生明报

2025 年 7 月 7 日
梁子恒医生——中大医院急症科专科医生
医路同行:中暑≠怕热 不及时处理攞命(刊登于明报)

刚上班不久,护士便走过来低声说:「医生,6号房老伯说头晕心闷,刚刚站起来就跪低了。」我快步走近,只见他满头大汗,脸色苍白,气喘吁吁地坐在病床边。我一边替他量体温,一边问:「你今日有无饮水?」他摇摇头:「不敢饮太多,怕要去厕所。」体温显示高达39.2℃,血压偏低,心跳过快。我心中一紧——在酷热天气下,这样的身体反应,很可能已在鬼门关边缘徘徊。

体内热平衡失控危机

不少人以为中暑只是头晕、出汗,饮杯凉茶就会好,其实不然。从医学角度来说,中暑是热相关疾病中最严重的一种。当人体无法有效排热,体温持续升高至超过40℃,身体的调节机能便会失控。这不是纯粹的「怕热」,而是一场体内热平衡失控的危机。

在中暑初期,病人或许仍会大量出汗,皮肤湿冷苍白,伴随头痛、恶心、心跳加快等症状,这时我们称之为「热衰竭」。但若未及时处理,体温持续上升,汗腺干涸,皮肤转为干热潮红,病人神志开始模糊、说话不清,甚至出现谵妄、抽搐、昏迷,便是典型的中暑。此时病人已处于危殆状态,可能迅速恶化至肝肾衰竭、横纹肌溶解,甚至死亡。

移至阴凉处 湿巾抹身降温

处理中暑,速度比方法更重要。

若怀疑病人中暑,应立即将他移至阴凉或通风处,解开衣物协助降温,并以湿毛巾抹身、搧风,或将冷敷放在腋下、颈部、腹股沟等大血管位置加速散热。如病人仍然清醒,亦无呕吐,可让他慢慢补充水分或电解质饮品。

但若出现神志不清、持续抽搐、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,便要立即送院,以进一步处理。在医院内,医生会使用静脉输液、冰毡或「寒冰衣」协助降温,并同时监察肝肾功能,电解质、凝血指数等,及早预防并发症。

中暑并非好运与否的问题,而是一种有迹可寻、可以预防的疾病。长者、幼童、长期病患者、户外工作者,尤其在酷热天气下最为高危。若曾服用利尿剂、精神科药物或降血压药,体温调节能力可能亦受影响。即使是年轻健康人士,在未有热适应的情况下突然剧烈运动,也可能因水分不足、散热不良而中暑入院。

穿浅色透气衣 避阳光直晒 定时补水

面对酷热天气,我们不能只靠冷气。

穿着浅色透气衣物,使用遮阳工具,避免阳光直晒,定时补水,都是抗暑的基本功。一般建议每公斤体重每2小时需摄取约6毫升水分,例如一名体重60公斤的成年人,每2小时应饮用至少360毫升水,并应该每2小时有1次小便,才算摄取了足够水分。若在户外工作或运动,更应定时安排休息,并留意天文台是否已发出酷热天气警告或特别提示。

我们无法改变天气,但可以改变应对方式。愿大家平安度夏,安然消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