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main content

特别公布

医策纵横:公私营协作(刊登於信报)

048月 2020

医策纵横:公私营协作(刊登於信报)

冯康医生

在团结香港基金7月17日举办的医疗融资圆桌会议上,杨永强教授提出有关医疗融资公私营协作的一个重要讯息:政府利用公帑购买私营医疗服务,必须采取主动的策略性采购模式,针对医疗体制的短板,以促进健康为目标,改善医疗体制整体的成效及表现。

政府目前在医疗服务方面推出的公私营协作方案,大抵分两大类。第一是政府直接透过长者医疗券资助长者购买私营医疗服务;第二是透过医院管理局就公立医院严重短缺的服务,向私家医生或医院购买。医管局透过采购的模式,大大缩短了白内障手术、血液透析、放射诊断、普通科门诊等服务的轮候时间。

在长者医疗券方面,杨教授的研究指出方案在执行上的许多问题。最主要是政府为长者医疗券投入的资源接近30亿,差不多等於医管局投放在所有普通科门诊的资源,但未能减低普通科门诊的负担,成效成疑。杨教授认为我们目前有很多公私营协作的服务,都是修修补补,尤其对随着人口老化不断增长的慢性病防治,显得缺乏目标及乏力。医管局现时采购服务的模式也存在很大的问题,令可持续性存疑。

首先,前线同事对大规模外判医疗服务,减少他们接受专科培训需要的病人及个案种类,有很大的顾虑。其次,医管局外判白内障手术的经验,是私家眼科医生的病人量多了,造成更多的公立医院眼科医生流失,得不偿失!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影响医管局的恒常服务,促使医管局以较大的步伐外判服务,始终目前的采购模式未能针对体制上结构性的问题,很难持久。

头痛医头、脚痛医脚的公私营协作模式成效有限,杨教授提倡的策略采购模式,该从何着手?